风电塔筒涂层通常为 “底漆 + 面漆” 两层体系(部分沿海地区加 “中间漆”),补漆需遵循 “先局部补底漆,再整体补面漆” 的顺序,确保涂层厚度和均匀性:
-
涂料调配:按说明书比例混合环氧底漆与固化剂(如 10:1),加入适量稀释剂(不超过涂料总量的 5%),搅拌均匀后静置 10 分钟(熟化期),避免产生气泡;
-
涂覆方式:小面积补漆(≤1㎡)用羊毛辊手工涂刷,大面积补漆(>1㎡)用高压无气喷涂机(喷嘴口径 0.2-0.3mm,压力 15-20MPa),确保底漆均匀覆盖基材,无漏涂、流挂;
-
厚度与固化:湿膜厚度控制在 80-100μm,干燥后干膜厚度需达到 60-80μm(用漆膜测厚仪检测),常温(25℃)下固化 24 小时,低温环境需延长固化时间(如 10℃下固化 48 小时)。
-
涂料选择:若原涂层为聚氨酯面漆,补漆选用同类型高耐候聚氨酯面漆;若为沿海或高腐蚀环境,选用氟碳面漆(耐盐雾性更强,寿命可达 15 年以上);
-
涂覆工艺:与底漆类似,手工涂刷或喷涂,需注意 “跨缝施工”—— 补漆区域需超出锈蚀 / 剥落区域边缘 50-100mm,确保新面漆与旧面漆无缝衔接,避免后期从边缘开裂;
-
厚度与固化:湿膜厚度 120-150μm,干膜厚度 80-120μm(总涂层干膜厚度需达到 140-200μm,符合风电塔筒涂层标准),常温固化 72 小时(氟碳面漆需固化 96 小时)。
-
爬梯、法兰连接处:这些部位缝隙多、易积污,需用 “小漆刷” 深入缝隙补涂,确保无死角;
-
塔筒顶部与底部:顶部受紫外线直射最强,底部易积水、积尘,补漆时需增加 1 道面漆(干膜厚度额外增加 30μm);
-
焊缝处:焊缝表面不平整,需先用水砂纸(240 目)打磨平顺,再薄涂 1 道底漆,避免涂料堆积产生针孔。
补漆完成后需按《风力发电场设备检修规程》进行全面检测,不合格项需返工处理:
-
目视检查:涂层表面需平整、光滑,无流挂、针孔、气泡、漏涂等缺陷,新补漆面与旧漆面颜色一致(用色差仪检测,色差 ΔE≤1.5);
-
缝隙检查:用手电筒照射爬梯、法兰等缝隙,确认无涂料未覆盖的 “露底” 区域。
-
厚度检测:用 “磁性漆膜测厚仪”(钢基材专用),在补漆区域随机选取 10 个检测点,每个点测 3 次,取平均值,需满足 “底漆 60-80μm + 面漆 80-120μm” 的总厚度要求;
-
附着力检测:采用 “划格法”(GB/T 9286),用划格刀在补漆区域划 1mm×1mm 的 100 个方格,深度穿透至基材,用 3M 胶带粘贴后快速撕离,方格内涂层脱落面积≤5% 为合格(1 级标准)。
对沿海或高腐蚀环境的塔筒,可截取少量同批次涂料涂覆在试板上,进行 “中性盐雾试验”(GB/T 10125),连续喷雾 500 小时后,试板涂层无锈蚀、剥落即为达标。
-
工具与材料清理:回收剩余涂料(密封保存,避免溶剂挥发)、清理喷砂废料(分类堆放,避免污染环境),高空平台上的工具需固定,防止坠落;
-
安全撤离:作业人员按 “先下后上” 顺序撤离,拆除高空平台时需同步检查塔筒表面,避免工具、废料残留;
-
现场交接:向风电场运维方提交补漆施工记录(含基材处理报告、涂层检测数据、材料合格证),明确后期维护建议(如每 2 年巡检 1 次,发现小面积剥落及时补涂)。
通过以上步骤,可确保风电塔筒补漆后的涂层具备良好的附着力、耐候性和抗腐蚀性,延长塔筒使用寿命(通常补漆后可维持 8-12 年),同时保障施工过程的高空作业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