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期准备:奠定防腐基础 前期准备的核心是 “扫清障碍、明确标准”,避免后续施工因基础问题导致防腐失效。
-
表面清理:去除杂质干扰
-
先清除塔筒外立面的可见污物,包括灰尘、油污、水泥残渣、旧涂层剥落碎片等。
-
油污可用溶剂型清洗剂(如酒精、脱脂剂) 擦拭或喷淋,确保无油迹残留(可通过 “水膜测试” 验证:喷洒清水后,表面若形成连续水膜则无油,若分散成水珠则需重新清理);
-
附着的泥沙、灰尘可采用高压风枪(压力 0.6-0.8MPa)&苍产蝉辫;吹扫,避免硬刮损伤基材。
-
检查塔筒表面缺陷:修补明显的凹坑、焊瘤、裂缝 —— 凹坑深度>0.5mm 时,需用环氧腻子找平;焊瘤需用角磨机打磨平整,防止后续涂层厚度不均。
-
环境控制:规避施工风险
防腐施工对环境要求严格,需满足以下条件,否则易导致涂层附着力差、起泡、开裂:
-
温度:基材表面温度≥5℃,且高于露点温度 3℃以上(避免表面结露);夏季高温(>35℃)时需避开正午,防止涂层快速固化导致针孔。
-
湿度:空气相对湿度≤85%(可通过温湿度计实时监测)。
-
风速:室外施工风速≤5m/s(约 3 级风),风速过大时需搭建防风棚,防止除锈扬尘污染或涂层喷涂不均。
-
洁净度:避免在沙尘、雾霾或临近污染源(如化工厂、煤矿)的环境下施工,必要时采取封闭围挡。
除锈是防腐的核心前提 —— 若锈蚀残留,涂层会与锈蚀层结合,后期易脱落。需根据塔筒基材(多为 Q345 钢)的锈蚀等级(参考 GB/T 8923.1《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》)选择工艺:
-
目视:基材表面无可见的锈迹、氧化皮、油污,露出均匀的金属本色;
-
锚纹深度:喷射除锈后,表面锚纹深度需符合涂层要求(通常 40-80μm,可通过锚纹仪测量)—— 过浅则涂层附着力不足,过深则易导致涂层局部堆积、开裂。
塔筒防腐涂层多采用 “底漆 + 中间漆 + 面漆” 的三层体系,不同涂层功能不同,需严格按 “层间配套性” 和 “施工规范” 操作:
-
涂层配套性:必须确保底漆、中间漆、面漆为同一品牌或经厂家验证的 “兼容体系”—— 例如,环氧底漆不可搭配醇酸面漆(易发生层间剥离)。
-
涂装间隔:严格遵守厂家要求的 “层间间隔时间”(如环氧底漆表干后 4-8 小时内涂中间漆,最长间隔不超过 7 天),过长需轻打磨表面(用 240 目砂纸)增强附着力。
-
施工方式:
-
大面积:优先用高压无气喷涂(喷嘴口径 0.4-0.6mm,压力 15-20MPa),涂层均匀、无刷痕,效率高;
-
边角 / 细节:用羊毛刷或滚筒补涂,确保法兰、螺栓孔、爬梯焊接点等 “死角” 无漏涂(这些部位是腐蚀高发区)。
-
厚度控制:每道涂层施工后,用湿膜测厚仪实时监测湿膜厚度,干膜厚度用 “磁性测厚仪” 检测(每 10㎡至少测 3 点,误差≤10%)。
-
外观验收:涂层表面平整、无流挂、针孔、气泡、漏涂,颜色均匀(与设计色卡一致)。
-
附着力测试:采用 “划格法”(GB/T 9286)—— 用划格刀划 1mm×1mm 的方格(划透至基材),贴胶带后快速撕下,胶带无涂层脱落为合格(户外防腐需达到 0 级或 1 级标准)。
-
耐候性 / 耐腐蚀性抽检:重要项目需截取样板,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试(紫外线照射 500h)或盐雾测试(中性盐雾 1000h),测试后涂层无开裂、剥落,附着力下降≤20% 为合格。
-
文档记录:留存除锈记录(锈蚀等级、工艺参数)、涂层记录(品牌、厚度、施工时间)、检测报告,便于后期追溯。
-
定期巡检:每 1-2 年巡检一次,重点检查迎风面、底部(与地面接触部位)、焊缝处,发现局部锈蚀或涂层剥落时及时补修。
-
局部补修流程:
-
除锈:用角磨机打磨锈蚀区域至 St3 级,边缘扩展至完好涂层 50mm 范围(形成渐变过渡);
-
补涂:按原涂层体系补涂底漆→中间漆→面漆,补涂厚度不低于原涂层厚度。
-
整体重涂:当涂层老化率超过 30%(如大面积失光、开裂),需彻底清除旧涂层(用喷砂或脱漆剂),重新按完整防腐流程施工。
综上,塔筒外立面除锈防腐需遵循 “彻底除锈、合理配套、规范施工、严格验收、定期维护” 的原则,尤其要重视基材预处理和涂层附着力,才能有效抵御户外腐蚀,保障塔筒长期安全运行。
|